來源:解放日報
■湯誠
在城市待久了,不免想到鄉村小住,因為在鄉村能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在鄉村能體驗到生態的多樣、鮮活、微妙,體會到生活的寧靜、詩意、浪漫,體察到文化的淳樸、互助、和諧。近幾年來,人們發現,鄉村不僅生態優良、生活寧靜、文化淳樸,公共文化空間在藝術的加持之下也越來越美,吸引城市人流連忘返,讓鄉村在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之外有了美學價值,在生產意義之外有了美學意義。浦東新區惠南鎮海沈村就對此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海沈村位于浦東新區東南部,G1503繞城高速穿村而過,軌道交通16號線惠南東站就在村口。近年來,惠南鎮通過開展15分鐘鄉村社區生活圈規劃,營造了“建筑可閱讀、稻田可漫步、鄉村有溫度、生活有歸處”的滬鄉生活美好場景。海沈村借此成為全市首批鄉村社區生活圈試點單位,入選2021年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策展社區之一,營造了海沈會客廳、滬鄉空間、記憶海沈、秸稈藝術、稻田棧道等公共文化空間,為鄉村生活圈構建添彩生輝。
“海沈會客廳”原為村委會衛生室,因地理位置佳,村里將衛生室功能遷移,并把此地改造成集文創產品展銷、會務活動接待、自行車租賃、特色農產品展示等功能于一體的會客空間。
“滬鄉空間”原為村民文化活動室,主要用于圖書報紙閱覽,但由于距離村中心較遠,村民特別是老年人往來不便,因此將文化活動室搬遷至更靠近村中心的倪家宅路,將此處改建為文化空間。
“記憶海沈”原來是海沈村內僅有的一處具中國傳統建筑風格的三合院住宅,由于年代久遠、安全隱患突出,面臨倒塌危險。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滬鄉文化,該村評估住宅房屋現狀、確定建筑材質風格,采用保護性措施予以整體修繕,最終實現修舊如舊的效果,讓大家重溫海沈村的歷史記憶。
“秸稈藝術”位于幸新路北面、“海沈會客廳”西北角。此處種植國慶稻。國慶稻成熟于9月底,而晚稻成熟于11月初。海沈村藝術季利用這塊國慶稻田區與周邊晚稻種植區的差異來呈現秸稈藝術和稻田風光。稻谷收割后,秸稈藝術展在此舉辦。
“稻田棧道”同樣位于幸新路北面。為了讓村民、游客與鄉村稻田更親近,村里把田間便道改造成稻田棧道,既方便村民下地插秧,也方便游客駐足欣賞。村里還在此處舉辦棧道攝影展,展現滬鄉村民的農耕生活。
有了上述這些別具一格的公共文化空間改建,“鄉村生活圈”在保留了歷史風貌、農耕特色、生態美學的同時融入現代藝術設計元素,鄉村不再土、破、舊,而是變得新潮、文藝、美好起來。
據悉,在公共文化空間營造和鄉村生活圈的打造中,海沈村引入了一批鄉村規劃師、鄉村設計師、鄉村運營師以及鄉村創客,借助專業力量從美學角度介入鄉村發展,為鄉村建設埋下更多“美的種子”。上述公共文化空間改建,大都是設計師、村民、村委會有機互動合作而成。專業人士與當地居民合力打造的公共文化空間,不僅進一步提升了村民、村委會工作人員的審美感知,也讓鄉村的顏值和氣質發生了潛移默化的變化,以有別于城市的獨特,吸引更多城里人前來游玩、學習、觀賞、居住。這讓更多人看到了藝術賦能鄉村的潛力——盡顯美學特征的鄉村文化空間愈發有魅力了。
?。ㄗ髡邽樯虾煼洞髮W圖書館副研究館員)
(責任編輯 :秦佳鳴)